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是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世纪,也是互相学习借鉴的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是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世纪,也是互相学习借鉴的世纪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20世纪50和9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曾先后借鉴苏联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材料一中罗斯福谈到的“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的目的、背景和实质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苏俄“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怎样的重大突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以及在农村和城市实施的具体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或大萧条)。 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政策:新经济政策。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国内经济政治危机。 突破: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3)体制变化:改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具体措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或增强企业活力。 (4)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由放任或计划经济都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依据国情,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各国互相学习借鉴。 【解析】(1)材料一中罗斯福谈到的“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应该指的是罗斯福新政,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根据所学可知其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背景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或大萧条)。其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政策:由材料二中的“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可知是列宁时期推行的新经济政策。背景:根据所学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国内经济政治危机。突破:由“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可知是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3)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由材料三中的“20世纪50和9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曾先后借鉴苏联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可知是改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可知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或增强企业活力 (4)启示: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此可知,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无论是自由放任或计划经济都不能一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依据国情,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各国互相学习借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用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1)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材料二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2)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见下图)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进步前赴后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与近代化

正方: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反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材料二1911年、1919年与1949年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这种主张不仅模糊了社会性质的

不同,也掩盖了1949年这个时间的极端重要性。还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这种主张貌似重视辛亥革命,却忽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2009年11月20日)

(1)你同意材料一中哪个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为什么说将1949年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比另外两个时间作为现代史开端更准确?

 

查看答案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 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B.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联大”会议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

 

陕西

云南

贵州

甘肃

1942年

936

170

49

49

63

1945年

2622

358

221

204

200

增加

1686

188

172

155

137

 

依据表格数据判断,“甲”省应是

A. 湖北

B. 江西

C. 四川

D. 江苏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 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 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 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 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