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 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长期大一统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 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B. 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C.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 分封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贵族能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政治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是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世纪,也是互相学习借鉴的世纪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20世纪50和9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曾先后借鉴苏联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材料一中罗斯福谈到的“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的目的、背景和实质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苏俄“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怎样的重大突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以及在农村和城市实施的具体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用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1)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材料二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2)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见下图)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