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人以“亵渎神灵”“腐蚀青年”告上法庭,在雅典陪审团审判过程中,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态度坚决,他以嘲弄的口气激怒了大部分评审员,陪审团以多数票判其死刑。公元前340年,雅典一名女子因亵渎神灵亦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但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判其无罪。材料表明
A. 人的情感会影响法律诉讼的衡量和裁决
B. 法律诉讼依然被雅典贵族们把持着
C. 雅典显赫人物亦不能免于法律的制裁
D. 奠基时期的民主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这说明雍正时期
A. 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
B. 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 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D. 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人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
A. 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B. 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C. 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
D. 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
民间信仰中城隍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有功劳者担任的,并必须是公正无私者。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这反映出
A. 朝廷利用神道为政治服务
B. 中国古代信仰的多样性
C.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D. 宋明两代多任用正直大臣
清初,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实行“改士归流”,帝国统一的文教制度——科举制度随之推行,基层权势阶层逐渐实现由土司头目向功名人士的递变。新兴功名人士阶层不仅参与兴建庙宇等公共事务,还在家族内部创造出书写祖先谱系的新传统;发展壮大后的他们进而还重构了地方历史。这反映了
A. 儒家思想随国家统一进程扩展
B. 中央集权加强促进边疆文明发展
C. 改土归流将宗法制推向了边疆
D. 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陚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