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晚唐诗人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冶金而为...

晚唐诗人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鑱,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鑱,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

A. 属于二牛三人耦犁农具

B. 可以自由调节犁耕深浅

C. 魏晋时推广到江东地区

D. 将开沟与播种紧密结合

 

B 【解析】由“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镵,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镵,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此工具是曲辕犁,此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深浅,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曲辕犁只需一人一牛;C项错误,应该是唐朝时期;D项描述的是耧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

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

②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③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

④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战国策·东周策》记载:“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赵乃还之’”。据材料,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诸侯开贻挑战天子权威

B. 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崩溃

C. 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

D. 神权取代王权管理国家

 

查看答案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
 

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6分)

 

查看答案

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西欧近代的思想和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以以往的人文、科学、理性的成就为基础的。

——何兆武《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1762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他对法国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更加严厉地批判。他指出,君主制本身必然导致君主的昏暴……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制国家,主权属于生而自由平等的全体人民。

——王怀兴《世界文化简史》

材料三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的影响并没有随着18世纪甚至19世纪的结束而消失。伏尔泰和潘恩的著作至今仍有影响,仍鼓舞着生活在普遍的状况和制度跟早先哲人们与之斗争的状况和制度相似的国家里的人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举例说明“以往的人文、科学的成就”是如何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的。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依据材料指出“他”的思想主张。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早先哲人们与之斗争的状况和制度”有何相似之处?为此,先进的中国人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进行了哪些重大探索活动?

 

查看答案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以及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