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身份 | 使用乐器 | 乐舞的规模 |
天子 |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 64人 |
诸侯 |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 48人 |
卿、大夫 |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 32人 |
士 |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 16人 |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社会等级森严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坤一(1830一1902)曾任两广总督、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等职,在晚清的外交舞台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东南互保”。
在清政决定对列强宣战后,为了维护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入侵,他与东南各省督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相互联系,达成在东南等地“互保”的意愿。但要让列强承认并同意就必须与列强签订“互保”的协议,这样才能符合国际公法,被列强承认。然而在具体的接触和磋商中,英国欲派军舰进入长江协同保护,这令刘坤一进退两难,同意就是扩大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如果不同意,就必然使得英国会以此为借口阻碍“互保”进程。为稳住英国,刘坤一一方面在长江沿岸添派重兵以防英舰,另一方面,刘坤一电令晚清驻外国使节,让他们展开外交工作去遏制英国的企图,这一举措收到了非常好的回应一后来,在1900年6月24日,正式签署了《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局面正式形成。
——摘编自周源《论刘坤一在“东南互保”中的作用》
注:“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
(1)根据材料,简要评价刘坤一在“东南互保”中的作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东南互保”运动的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科学家相继论证了核裂变的相关理论,如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和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一经他和另几住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推动,1939年由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1941年美国开始实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1945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提出“引导和鼓励把原子能及未来的一切科学知识用于和平的和合乎人道精神的目的”。但杜鲁门又明确提出,成为一个军事大国是充当世界领袖的基本条件,因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它的军事实力。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曾试探斯大林:“美国已经拥有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新炸弹。”斯大林表面上反应平淡,但之后马上指示加紧推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而在1948年,美国储存的原子弹已经由13枚增加到50枚,极大地保持着对苏优势一
——摘编门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原子能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子弹研制成功带来的历史影响。
材料:东汉的户籍什伍制度已大大松弛,个体小农大量减少,征兵制难以继续推行,军队的兵源除了战时临时性征兵之外,主要靠募兵维持。东汉各地屯兵多来自招募。东汉政府招募士兵的费用,称为“赏募钱”或“赏直”,实际上相当于雇佣士卒的工资。东汉对少数民族往往也采用招募的办法。东汉少数民族兵称“荑兵”,是军队中的常员,战事结束后也不遣散,编在军队中领受“牢直”、“廪赐”,成为一种常备的雇佣兵。……东汉末,刺史、牧、守不仅可以私自募兵,而且其募领之兵往往变成私人部曲(军队编制及家兵之称),士卒父子相袭,成为世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兵制改革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募兵制的影响。
唐朝文化繁荣,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安,从汉代开始被称为长安,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支商队从这里启程,向着已知或未知的西方世界踏出万里征程的第一步。
长安城在唐朝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遥想当年,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李白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绘西市中的胡人酒家:“胡姬貌如花,当炉筻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一”在唐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国家的使臣每年都会带着礼物来到长安,那些珍奇异兽让一路上的人们大饱眼福。那时的长安,流动着不同种族的人群一在名为西市的地方,处处可见西域的妩媚风风情。
——《新丝绸之路》解说词节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