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核心是在内地建设一批以军工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基地,并将东部部分重工业企业内迁。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
A. 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B. 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C. 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D. 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A.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下表是截止1939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钢铁厂 | 纺织厂 | 机械厂 | 食品厂 | 电器厂 | 化学厂 | 文教用品厂 | 其它 |
1家 | 92家 | 168家 | 22家 | 28家 | 54家 | 31家 | 14家 |
A. 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
B. 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为西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D. 中国工业基础仍旧非常薄弱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C. 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D. 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