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进一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更像是“两条线”:在一条线上人们努力地追求制度的变革;而在另一条线上人们在不断地折腾“文化”,不断地在“西化”与“反西化”之间反复

——摘自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阶段”或者“两条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观点:近代中国文化发展呈现“西化”与“反西化”的特点。 论述: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企图以西方先进的科技、器物维护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的政治民主、宪政、人权、自由、平等等理念,宣传进化论、唯物论等科学观念;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宗旨,任用新、旧等各派人士任教,使中西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 结论:近代中国文化在“西化”与“反西化”的竞争和斗争中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给出的“三阶段”和“两条线”都是对中国近代化的过程的一个总结,因此在回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联系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史实来分析,主要从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来谈,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署往寒,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为下天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校。

——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理又被称为“新儒”,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3)材料三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查看答案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的这段言论突出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A. 民权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主主义

D. 民生主义

 

查看答案

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校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出

A. 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

B.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C.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D.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查看答案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 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 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C. 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D. 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查看答案

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 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 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 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 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