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
A. 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 B. 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 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把决策机制从全体通过改为多数投票通过。这遭到了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强烈反对,并连续6个月拒绝出席会议。最终,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了一项决议,允许共同体成员国行使否决权\,阻止通过有疑义的、事关“重大国家利益”的协议。这表明
A. 法国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 B.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共体运行
C. 欧洲进一步合作面临挑战 D. 欧共体内部各国矛盾难以调和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第一届议会选举中,真正参加投票的选民占全部选民的51%,宰相俾斯麦所在的自由保守党获得议会中37个席位,占议会总席位不到10%。当议会开始运转时,皇帝身边簇拥的亲王和将军们都穿着华丽的制服,与之相比,衣着普通的议员们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听众。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 选民的参政权力受到政府限制 B. 德意志政治体制有其两面性
C. 俾斯麦因竞选失败而解散内阁 D. 联邦议会立法权被皇帝控制
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公元前242年,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推动了
A. 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B. 罗马贵族与平民矛盾的缓和
C. 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D. 罗马帝国自由民差异的消除
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四目”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案: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等。该政策
A.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抗衡
B.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 宣告了祖国统一方针的确立
D. 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某影视作品中,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在指定作战计划时说:“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我们可以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部先击破刘伯承部。”
这一场景发生于
A. 战略反攻时期 B. 渡江战役时期 C. 平津战役时期 D. 淮海战役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