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 两岸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B. 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C. 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达成
当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太平天国起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兴大臣,开始主动改革开放,发展“洋务运动”。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亦官亦商的团体——“绅商”。绅商的诞生
A. 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导致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
C. 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D. 促成“四民社会”的解体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载,1913~1918年期间外国出口中国的数量变化,分别是:英国出口量9600万降到4900万两,法国出口量由520万两降到150万两,德国出口量由2800万两降到零。这种变化
A. 受到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
B. 反映了英法德与中国矛盾尖锐
C. 深刻影响中国民主革命的走势
D. 原因是西方工业品质量的下降
光绪年间“印度棉纱和来自中国东部诸省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A. 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
B. 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C. 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
D. 中国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水平低
全面抗战时期,日本把夺取武汉作为其解决中国事件的战略决策,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武汉。然而当时的国际舆论在会战结束后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无重大影响。这反映出
A. 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
B. 日本进攻武汉是侵华军事行动上的重大失误
C. 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
D. 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
海外网中的《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原因可不简单》一文提到:“国民党为什么不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国民党根本就没法儿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因为东北三省的沦陷即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的,从1931到193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屡次“局部抗战”,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一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迫于兵谏之形势,蒋介石才同意抗日。所以,国民党没法儿纪念“十四年抗战”。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 国民党对自身酿成的严重政治错误深刻反思。
B. 国民党主动承担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日本侵华的责任。
C. 对国民党来说,抗战起始的时间选择既是历史记忆的选择问题,也是政治取舍的问题。
D. 国民党认为八年抗战更能客观地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