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情况。该图( )
A. 体现了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
B. 表明了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C. 揭示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本质要求
D. 罗列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
A. 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 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C. 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
D. 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据中华民国档案记载:国民政府财政部、实业部发行“民国二十一年江浙丝业短期公债”300万元,以便江浙两省丝业收购蚕茧,改造设备。国民政府铁道部降低蚕丝业运价40%至79%,大力支持蚕茧业的发展。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
A. 实践战时统制经济措施
B.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
D. 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这主要是由于
A. 清政府放宽对设厂限制
B. 洋务运动办厂诱导
C. 辛亥革命扫清障碍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不少民族企业在内地创办却在香港注册。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
B. 香港政府的政策优惠
C. 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D. 民族工业的资金匮乏
“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上海县妇女“向称朴素,纺织而外,亦助农作。自通商而后,土布滞销,乡妇不能得利,往往有因此改业者。”引文所述现象说明
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洋务运动兴起
C.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