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黄河沿岸各国往往“壅防百川,各以为利”。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诸侯会盟,盟约中有“无曲防”的规定,即禁止修筑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堤防。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 各诸侯国之间争霸非常激烈
B. 各诸侯国以农立国
C. 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
D. 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A. 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 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
C. 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 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规定是为
A. 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 B. 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
C. 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 D. 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为此,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是
A. 中央集权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统一文字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 行政区域名称的变化
B. 地方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C. 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 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下列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属于地方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
B.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高度集权
C.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 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