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上述生产出卖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种生产经营表明其为
A. 面向市场的立体化经营农场
B. 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农场
D.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陚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宋神宗熙宁时,长安商税每年八万余贯,北方其他州商税超过八万贯的只有高密、历城、东平、沧州等处。南方的杭州、楚州商税在十万贯以上,扬、潭州超过九万贯,苏、湖、婆州在七万贯以上,不包括四川,南方商税已占全国之半。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业发展比较迅速
B. 商税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 南北方商业发展不平衡
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凡“国之大狱”,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
B. 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 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
D. 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己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
A. 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 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上古三代时期,商朝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
A. 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B. 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
C. 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