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

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 棉产品商品化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 国家权力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

C. 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

D. 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

 

B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后期实行张居正“一条鞭法”,赋税制度由“实物征调”逐步转为“货币征收”,因此棉花棉布流入商品市场。据材料与所学,政府的赋税制度对棉花棉布在全国的种植、传播和商品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种经济繁荣是建立在政府的硬性规划之上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种畸形繁荣。ACD三项题干均未涉及,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朝商业发展与赋税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瓷器的原料高岭矿或高岭土中普遍含有铁元素.青瓷的烧制过程就是将含有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火里烧成黄色,再经过还原火成为青色.而烧制白瓷则必须清除原料中的铁成分.北齐河南安阳范粹墓和濮阳李云墓出土的瓷器,虽然含有某些青瓷的余韵,但已经初步具备了白瓷的特征.这说明

A. 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

B. 白瓷与青瓷制作工艺相同

C. 白瓷与青瓷的烧制原料不同

D. 南北朝是我国瓷器的繁荣时期

 

查看答案

比较汉、宋关于商人做官的相关规定,从其变化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汉代

“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宋代

“身是工、商杂类及曾为僧、道者并不得取.”

“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A. 科举制度比察举制封闭

B. 宋代抑商政策事实上已放弃

C. 社会阶层身份日益固化

D. 商人受歧视的情形发生转变

 

查看答案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孟德斯鸠)批评共和政体容易走向“极端平等”,形成许多小暴君”,……主张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建立开明君主立宪制,也就是受国家基本法律约束的君主执政。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来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他盛赞英国的政治制度用法律保障了资产阶级自由发展,使国力日益强盛……

——摘自王美芝《浅析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7年,连选得连任。

第三条 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有特赦权;大赦则只能依法律行之。总统统帅武装部队。总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

——摘自周一良昊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关于“政体”的主张。从政治的角度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内外因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政治体制有什么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英法两国确立不同政体的认识。

 

查看答案

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弱。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为什么“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什么措施促使了“它们最终流行开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是哪些人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作者的主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谈谈你认为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