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 “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 “立嫡以长不以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敕。在宋代,是宰相向皇帝上折子,先得皇帝同意或批改,再正式拟旨。而在明代,则是一切诏令皆由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下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段话说明了
A.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B. 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C. 决策更加严谨合理
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从宋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君臣座位的变化
C. 丞相地位的下滑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 三公九卿制的实行
B. 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 工匠技艺水平高超
D.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 天子为“天下共主”
B. 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C. 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D. 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韩非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下列制度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