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康三世统治英国时期,“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并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 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
B. 责任内阁已经形成
C.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 国王拥有行政实权
德谟斯梯尼指出,雅典五百人会议中处于多数的一般成员的表现:他们“闭着嘴、不提建议,并且很可能,他们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 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 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C. 公民参政活动中丧失集体意识
D. 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代尚书省
A. 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构的典范
B. 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
C. 掌侍进奏表章、草拟诏旨制敕
D. 经常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
辟举制是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种,即由皇帝或地方长官选拔人才。被辟举的人,总称之为举荐者的故吏(也称门下),故吏一经辟置即同家臣,称长官为府主、举主,为其效劳,甚至生死相依,同患共难。故吏与府主的出现
A. 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
B. 发展了贵族宗法制度
C. 稳固了封建人伦秩序
D. 催生了魏晋门阀士族
《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姓与氏都是贵族专有的法权符号
B. 姓与氏的区分是为了强化宗族认同
C. 姓与氏的产生旅于分封制的实行
D. 姓氏合而为一反映了贵族阶层壮大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国君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逐步削弱世卿的势力,大都采用……因能授官的办法委任职官,添设爵位,招徠四方贤能,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制度。齐、赵、魏、韩等国首先设立了作为“百官之长”的“相”,同时又相继设立了将军之类为武官之首,文武逐渐殊途。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官制变化也不一致,楚国变化较少,秦、燕变化较晚。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在明清两代,不论在政治体制,君主进一步集权,皇权和皇位继承,上下各级之间和各不同部门之间职、权、责的划分,各类典章制度的增删修订等方面,还是在行政、军事、法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等各种单行制度方面,都有着反映自己时代和统治特点的重要发展。明清两代统治集团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以前历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要的权衡取舍,进行多方面的具体修正和补充,建立了一些新制度,也健全了一些旧制度,使之更加完备周详。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官僚制度的特征及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官僚制度的修正和补充有何突出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