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为诱迫清廷承认它侵占东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认李鸿章代表资格,赞同与清廷议和。英、德等国希银索取更多利益,强烈反对与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政权开议,拒不承认李鸿章的代表资格。最后,英德等国转变态度,同意李鸿章代表政府,并约定
A. 英商进口税宜秉公议定则例
B. “他人毋得骚扰”天主教传教者
C. 惩治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
D. 缔约各方领土间有“通商航海之自由”
1844年,大臣耆英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蜻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这表明耆英主张
A. 对外妥协以换取和平局面
B. 全面学习西方国家外交礼仪
C. 废除天朝上国的外交规制
D. 对外交往应变革“夷夏”礼仪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人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斌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A. 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
B.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 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D. 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在威康三世统治英国时期,“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并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 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
B. 责任内阁已经形成
C.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 国王拥有行政实权
德谟斯梯尼指出,雅典五百人会议中处于多数的一般成员的表现:他们“闭着嘴、不提建议,并且很可能,他们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 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 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C. 公民参政活动中丧失集体意识
D. 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代尚书省
A. 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构的典范
B. 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
C. 掌侍进奏表章、草拟诏旨制敕
D. 经常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