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这次“外交核爆炸”
A. 使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
B. 使美国封锁扼杀新中国的政策破产了
C. 促进日内瓦会议对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解决
D. 使新中国正式步入世界外交大舞台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基于
A. 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B. 国家全面建设的需要
C. 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D. 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
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A. 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B. 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C. 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 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级党政机关受理的群众来信来访情况。下列对此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 我国已建立起群众来信来访的专门处理机构
B. 来信来访为党政机关与群众沟通的唯一渠道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D. 信访内容多与党的政策及各项中心工作相关
伦教《工人日报》社论指出:中国的事情“证明美国不是万能的”。德国柏林苏占区电台称:“中国政协首届会议引起了国际政界的极大注意。”这些新闻报道反映
A. 西欧已经脱离了美国的控制
B. 部分外国媒体欢迎新中国的成立
C. 西方国家有明显的反华倾向
D. 英国和德国都受到了苏联的影响
沙俄为诱迫清廷承认它侵占东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认李鸿章代表资格,赞同与清廷议和。英、德等国希银索取更多利益,强烈反对与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政权开议,拒不承认李鸿章的代表资格。最后,英德等国转变态度,同意李鸿章代表政府,并约定
A. 英商进口税宜秉公议定则例
B. “他人毋得骚扰”天主教传教者
C. 惩治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
D. 缔约各方领土间有“通商航海之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