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1899~1967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优秀党员,新中国的创建者之一。1930年6月,他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 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他注意联合农民阶级
D. 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A.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相结合
B. 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路线
D. 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
A. “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B. 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C.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D. 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
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A. 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B. 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C. 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 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1921年6月,孙中山说:“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A. 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B. 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C. 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D. 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份
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A. 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B. 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C. 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D. 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