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朱棣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奏章,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
一一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重申王国贵族的封建权利和防止国王侵夺这些权利。《大宪章》宣布国王不可擅自征税的原则,强调除传统捐税贡赋外,任何赋税的征收都必须得到以大贵族为核心的大会议的同意;国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大会议有权成王一个由25名男爵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和大臣的行为。1238年,大会议的全体会议改称议会。13世纪中叶,平民代表(乡村骑士和城市平民)先后进入议会。议会成为制定法律的重要机构,各阶层同国王斗争、争取权利的合法工具。国王定期召开议会逐渐制度化。
一一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因为,法律的动议主要来自国王;1688年确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控制。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此后,英国国王再也没有行使过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所有重要的法案几乎都来自下院。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几下院通过的议案被上院否决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直接呈国王批准。这样,上院的否决权实际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到194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一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
一一摘编自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晚期中英合法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立法权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 说明中苏关系出现恶化
B. 争取到了更大外交空间
C. 意在换取美国对华支持
D. 缓和了冷战的紧张气氛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对这一原则提出的背景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新中国的主动外交姿态
B. 万隆会议精神影响
C.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 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2014年以前,半官方的民间组织一度是海峡两岸最重要的沟 通桥梁。据此推断,台湾方面的半官方代表团,可能曾出席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B.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庆功会
C. 《中美建交公报》签字仪式
D.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努力推动民主法制各项事业的重建和健全。1981年时,最迫切的政治任务是
A.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C.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D. 筹备和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 保障了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C. 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D. 确立了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及监督的基层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