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宰...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 【解析】试题解析: 宋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宋朝通过中书分割宰相的行政权,用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用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由此消弱相权加强君权,所以本题选C,A与材料不符,B是清朝军机处,D材料没体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 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C.察举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D.观念转变使流动知识分子不能上升

 

查看答案

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

A. 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B. 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C. 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D. 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重在强调

A. 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 日本缺乏科举制的经济基础

C. 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

 

查看答案

《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有事急,请以为郡便。”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据此可知当时

A. 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

C. 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

D. 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制作成“爰书”。秦国的这种做法

A. 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

B.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C. 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D. 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