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11年3月温总理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国之命在人心,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立足点...

2011年3月温总理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国之命在人心,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应在于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下列思想与温总理认识有相似的是

A. 儒家的“仁政”“德治”

B. 墨家的“兼爱”“尚贤”

C. 儒家的“礼治”

D. 法家的“法治”“变革”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国之命在“人心”,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应在于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是典型的“仁政”“德治”的思想,所以,与温总理认识有相似性的只能是儒家的“仁政”“德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的“仁政”“德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学热到影视圈,四版孔子闹虎年。其中周润发版《孔子》曾引发热议:“周润发没有读过《论语》、江湖气太重……”但当剧照曝光后,这些争议之声随之渐淡,因为周润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众认可的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

A.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

B. “专制君主的参谋”

C. “劳苦大众的代表”

D.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

 

查看答案

中国古民居中常见到“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匾额或门联。古代这些家庭所读所传的应该是。

A. 老庄之学

B. 孔孟之道

C. 墨家学说

D. 耕作技术

 

查看答案

下图人物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揭示了他的主张是。

A. 无为而治

B. 仁者爱人

C. 因材施教

D. 有教无类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发表于1919年,取副标题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他在提倡新文化运动时,就已谈到了新旧文化的关系。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是手段,通过整理国故(即梳理、研究、评判旧有的学术思想),达到再造文明的目的。胡适并不是要抛开或否定中国固有文化、移植西方文化,而是要研究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以创造新的文化。

1935年3月17日,胡适在《独立评论》中说: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但我同时指出,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现在的人说“折衷”,说“中国本位”,都是空谈。此时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如果我们自命作领袖的人也空谈折衷选择,结果只有抱残守缺而已。……我们不妨拼命走极端,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调和上去的。

——摘编自孟彦弘《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全盘西化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胡适对于中西文化观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反对以俑殉葬,因为俑像人形,他愤愤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的马棚失火,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不问马。这些思想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儒学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行为准则。圣人教导我们“成仁”“成圣”,但没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佛家就告诉你为什么要“修行”“成佛”,因为这世界太苦了,谁也不能摆脱生老病死;道家也告诉你为什么要“得道”“成仙”,因为“道”是万物本源。所以,魏晋以后儒家与“佛”“道”一对阵稀里糊涂就败下阵来了……于是宋代儒家学者就把儒学上升到思辨层次,并提出来“存天理、灭人欲”……教材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评价更多的是否定,但它太适用今天中国的社会状态了。                   

——袁腾飞

材料三: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奏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材料四 :16—17世纪的中国,虽然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但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早已经吹响了“解放人自身”的号角……但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7—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儒家思想中体现材料一观点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学家是如何把儒学上升到思辨层次的?你如何看待‘ “存天理、灭人欲”适用于今天中国的社会状态’这一观点?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相关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形成的社会背景。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启蒙思想的缺陷及其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