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D 【解析】试题分析: 通过材料中“注重实践的政治家”“把商人和学者看做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知这一学派注重实践、重农抑商和反对儒家,这与法家思想一致,故选D。儒家重视学者,A不正确;道家消极避世,不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B不正确;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重视商人,C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其台词的是

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是孔子仍然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A. 因材施教的原则

B. 有教无类的思想

C. 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 循循善诱的说教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3:“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据材料2,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

(3)据材料3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材料二下面是战国时期两位思想家的言论摘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材料四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材料五“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两位思想家分别是谁?概括二人的思想主张。

(3)材料三代表了哪一社会阶层的利益?

(4)材料四反映出庄子的什么观点?

(5)材料五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思想主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