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日记》中说:“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下列内容中与此书有关的是
A. 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
B.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C. 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第一个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方案
D. 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近代江苏某书记载:“迩来我国服用人造丝织品者亦渐增多,纺制人造丝之厂固所鲜见,即织人造丝布者亦寥寥无几。致人造丝织品进口数量逐步增加,其速度殊可惊骇。”从实质上反映了
A. 外国商品具有竞争优势
B. 中国成为外国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C.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 中国百姓收入提高,生活富裕
河北邢窑遗址当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此相关的内容是
A.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 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C. 青瓷上选无雕饰,人巧久绝天难留
D. 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珠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 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B. 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C.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 儒家学说倡导的伦理道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宋代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宋词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兴盛的主要原因。
(3)宋代的思想文化虽然繁荣,但是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复兴”。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其原因。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 逐渐平民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宗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