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晋商家族则有“学而优则商”的传统,这说明() A.商品经...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晋商家族则有“学而优则商”的传统,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晋商经营理念先进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D.科举制已衰落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常识。根据所学,谥号是对逝去的帝王的一生功过而做的一种评价,如文、武等。A是秦始皇自己命名的,B属于庙号,D属于年号。因为汉武帝一生以军功而出名,故后辈给其谥号为武帝,故选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外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l972年2月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新问题和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

——叶自成等《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材料四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中国的反对票既非“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摘自《安理会爆发大国投票战叙利亚成为最新火药桶》(刊载于《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自身原因。

(3)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遇到的挑战。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当今时代,中国应该如何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上,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下妥善处理国际关系?

 

查看答案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摘于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语录

材料二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而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刀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商战》上,《盛世危言》卷3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创新分别是什么?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2)材料表达了中国早期维新派什么强烈的愿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简要回答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18世纪一位英国学者针对圈地运动前后的变化指出:“过去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农民,靠自己耕种土地的产品和公有土地上放养的羊、家禽、猪等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几乎不必向市场购买,如果土地落到少数人租地农场主手中,他们就必须为别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而且不得不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上述材料说明圈地运动

A. 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为工业革命打下基础

B. 使非农产业被高效的农业种植业取代,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原材料

C. 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是英国社会动乱的根源

D. 使农村劳动力移向城市,迅速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查看答案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 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 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查看答案

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 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B. 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C. 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 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