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B.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右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
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
不正确的是
A. a处:秦朝“焚书坑儒”
B. 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 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 法家思想的衰微
B. 黄老之学被推崇
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程朱理学的盛行
《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政治地位
C. 儒家经典推动科举制度发展
D. 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
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A. 孟子“仁政”学说
B. 荀子礼法并施主张
C. 韩非法家思想
D. 董仲舒新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