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
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
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
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
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B. 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C. 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D. 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
兴起。”(本杰明·基恩)对这句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美洲的发现为欧洲社会带来巨额的财富和广阔的市场
B.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C. 有利于人性的解放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D. 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5040人为上限,因为这个数字
是个人能认识并充分交流的极限。关于他的这一想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有某些相似之处
B. 柏拉图反对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C. 柏拉图认为民主制度不适用于希腊城邦
D. 造就了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B.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相当长期和平的惟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势的世界。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尼克松在1972年1月3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专访中的讲话
材料三:在冷战结束的初期,多极化曾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事实上从90年代中期以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而且越来越奉行更倾向于单边主义的政策,甚至一些美国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单极世界。
——倪峰《关于多极化的一些思考》
材料四: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霸主地位减弱、国际影响力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和平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快速崛起,八国集团的作用逐渐被二十国集团取代,多极化论再受重视。
——俞邃《当今世界格局仍呈多极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当时外交政策的核心,简析该政策对当时世界格局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时代世界格局出现的新变化。与材料一相比,两者的外交政策有何异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冷战结束初期多极化“较好的发展势头”的表现,并分析90年代以来“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的原因。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世界格局的认识。
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中外学者各不相同,甚至有的观点针锋相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写到: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却说: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材料二:黑格尔(1822年)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伏尔泰却赞赏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伏尔泰《风俗论》)
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说明:可以赞成或反对,也可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