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

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

A. 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

B. 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

C. 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

D. 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

 

D 【解析】董仲舒在进言的前半部分主要称赞了汉武帝的德行与功绩,后半部分是谏言的主要目的。从材料中“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皇帝虽然“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但是天地没有感应,美好的祥瑞没有到来。究其原因是由于汉武帝并没有把这种德行推广到百姓身上,所以给汉武帝的建议是用伦理道德教化民众,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本题前半部分说的是伦理道德的内容,以此类推后面董仲舒的建议应该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故排除A、D选项。材料中说天地并没有因皇帝的德政而感应,因此后面董仲舒要论述的是为什么没有感应,也就是如何“感应”的行动,而不是论证感应的合理性,所以排除B选项。 点睛:回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这段文言材料,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出发,如本题中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这是对人的赞誉,所以前半部分内容是对君主的褒扬。从“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可以看出是一种转折,引起后文君主所做的不足之处,以此引发进言。把握住这个顺序很容易找出进言的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 霾是灾难的象征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自然规律

 

查看答案

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观点

A.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B.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 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D. 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

 

查看答案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A. 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 “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 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 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 ,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 上“墨家利用, 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 。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施行不可以不懂,见有鬼神视之”

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D.“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③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

④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