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 程颢
B. 王阳明
C. 朱熹
D. 李贽
“明代重视女子读物编纂,《内训》《训女宝箴》《古今列女传》《闺范》等盛行一时,这一状况反映出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明代治国根本理念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逐渐居于正统地位
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
A. 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B. 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
C. 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
D. 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
A. 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
B. 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
C. 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
D. 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 霾是灾难的象征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自然规律
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观点
A.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B.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 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D. 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