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河南 河北 陕西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河南

河北

陕西

山东

山西

甘肃

江苏

湖北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西汉

11

4

7

12

1

1

7

 

 

 

 

 

63

49

67

21

44

27

20

10

 

 

 

 

两宋

20

8

2

8

4

 

8

2

19

8

15

14

7

9

2

8

4

 

15

7

19

6

10

12

 

材料二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

 

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

西汉

咸阳(4)、沛县(7)

唐朝

长安(28)、咸阳(7)、西安(10)(今浙江衢州)、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

两宋

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衢县(3)

晋江(6)、余姚(3)、湖州(3)

 

注: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不断用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论证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

 

(1)特点:宋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 成因:经济中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给人物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倍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分布在政治中心尤为密集。 (2)观点:相权不断削弱 论证:秦代三公九卿制中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逐渐转到尚书台。魏晋至隋唐,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相权弱化。北宋设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观点: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 论证:汉承秦制,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汉武帝为了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朱元璋加强皇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其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康熙帝设南书房作为内廷决策机构钳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帝创设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内阁也形同虚设,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据材料二“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宋以前北方为主、宋代以后南移、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中心南移、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实行、政治和军事中心的有利条件等方面分析其成因。 (2)本题据材料三“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相权不断削弱”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两个观点出发进行论证。注意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废中书省,置“四辅官”。《通纪》载:“九月丙午,置四辅官,以耆儒王本、杜佑、袭敩为春官,杜敩、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位列都督之次。敕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月分三旬,人各司之。”这表明

A. 朱元璋重视基层制度建设    B. 机构改革为加强皇权服务

C. “四辅官”是重要决策机关    D. 洪武年间官僚机构臃肿

 

查看答案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 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B. 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 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D.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查看答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查看答案

“中书令、侍中‘佐天子而统大政”佐天子而执大政’,‘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凡军国之务,(侍中)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唐代三省长官决策采取集体形式议事

B. 门下侍中与中书令共同参与决策

C. 唐代的集体决策完全排斥了君主意见

D. 尚书省的长官从未参加决策过程

 

查看答案

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    B. 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    D. 内阁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