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这个时期儒学思想家们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适应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 (3)主张:经世致用。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可知,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还有董仲舒和汉武帝的作用。 第(2)问,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故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第(3)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可知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明清之际思想家主张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主张:“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韵生动为妙。意匠易及,而气韵别有三昧,非言可传!”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

A. 《洛神赋图》

B. 《步辇图》

C. 《清明上河图》

D. 《墨兰图》

 

查看答案

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此书体应该是

A. 楷书

B. 草书

C. 行书

D. 隶书

 

查看答案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查看答案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说明

A. 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 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C. 儒家地位迅速提高

D. 儒家得到了广泛传播

 

查看答案

“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这一言论说明

A. 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B. 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C.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D.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