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一一选修1: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材料1906年预备立宪开始两个月后,清廷...

【历史一一选修1: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材料1906年预备立宪开始两个月后,清廷颁布中央官制改革方案,规定“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晚清司法改革由此开始。大理院效仿西方,是近代意义上的最高法院,时人称其为三权分立之肇端。“改寺为院”的理由十分牵强——出洋考察的大臣们认为大理院名称更接近西方和日本的“大审院”,操作更为简单易行,实际上是地位较低的大理寺改为最高法院,可減少对皇权的制约,实现清政府大权统于朝廷的改革目标。法部与大理院分权后,一切司法事权全归以往参与陪审、复核死刑的大理院掌握,昔日大权在握的刑部竟成“闲曹”,于是部院相争,改革遭遇重重阻力。正是由于清廷“大权统于朝廷”的内在需求,导致其官制改革方案,对于司法机构的改革路径,设计并不合理——为了以行政掌管控司法,将位高权重、实质具有最高法院功能的刑部改设为最高司法行政机构,而将位卑权轻、并无最高司法审判权力的大理寺改为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仍然压低其品秩,以便控制。这种角色错位,导致大理院与法部之间龃龉不断,据理力争的大理院与负隅顽抗的法部,陷入激烈冲突的漩涡,严重影响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同时,这种改革路径,致使最高司法审判机构出身卑微,一开始就低人一等,位居行政机构之下,为司法独立埋下了观念障碍。

—摘编自韩涛《晚清官制改革中的“改寺为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司法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影响。

 

(1)特点:效仿西方;维护皇权;部院分权;司法机构改革设计不合理。 背景:西方司法制度传入;淸政府统治危机;淸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民族危机;传统司法制度影响。 (2)影响:客观推动司法近代化;为司法独立埋下了观念障碍;延缓了司法改革进程;加剧政治混乱。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进行归纳即可。据材料“‘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可得出中西结合;据材料“对《大清律例》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成果主要体现在《大清现行刑律》……还制订了《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可得出司法改革全面、成果显著;据材料“将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工作;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掌审判”可得出司法初步独立;同时清政府主动进行司法改革,适应了时代发展。根据材料“其专断、不公、野蛮也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可得出传统封建司法制度的弊端;根据材料“参酌各国法律”可得出西方近代法治思想的传入;根据材料时间“1902年至1911年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国际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同时1905年清末新政的实行起了推动作用。 (2)可以从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秩序、法律发展以及外国法治思想的传入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王朝的灭亡既有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秦王朝建立后不仅不思休养生息,反而修阿房宫、筑骊山陵墓、建长城、伐南越、戍五岭、徭役、兵役极度的繁苛,再加上它又专任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从而其兴也暴,其亡也暴。但是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却并不是自行实现的,而是经由秦末农民战争才得以完成。正像贾谊概括的那样“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这一作用显然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如“遇雨失期”,九百戍卒中有个陈胜存在,乃至戍守渔阳的遥远,大泽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等,但是,恰恰是这一事件完成了秦朝灭亡的历史必然,而秦朝灭亡的“必然”也就是以这些“偶然”的具体形式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晓菊《何谓历史学》

根据材料表述,概括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并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合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它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价值。

 

查看答案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 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 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 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查看答案

2000年以来,美国人口增长的区域是西部和南部各州。这一人口增长对西部和南部各州最直接的政治影响是

A. 总统候选人的出现

B. 众议员席位增多

C. 参议员席位增加

D. 高科技产业兴起

 

查看答案

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这一法案

A.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C. 是全球化加快的结果

D. 标志美国主导世界经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