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

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

出身时间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徽宗

宋钦宗

武职出身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A. 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 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C. 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 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

 

D 【解析】据材料“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可知,从宋仁宗之后,枢密院长官以文出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文驭武方针反映在枢密院长官的人选问题上就表现为以文出身,故D项正确;北宋边境战乱一直持续,没有日趋减少,故A项错误;理学思想与以文驭武方针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科举取士从隋唐时期已经实行,且科举也有武举,这无法解释枢密院长官以文出身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查看答案

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查看答案

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这表明西汉初期

A. 相权承袭秦制并有增益

B. 官员民主意识非常强烈

C. 中央集权的程度出现弱化

D. 官僚政治形态开始显现

 

查看答案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查看答案

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进行分封时称诸侯为“友邦君”,到周公再行分封时,出现“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此变化说明西周

A. 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B. 宗法制进一步完善

C. 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

D. 等级制度开始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