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 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
B.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 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
D. 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
费正清早期的著作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结果。此观点
A. 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的本质
B. 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义性
C. 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
D. 科学地指明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 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 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D. 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有人认为,美国民主政体的关键机制就是“自由的、公平的和公开的选举制度”,选举被认为是人民大众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必由之路。这体现了美国
A. 政党主导选举
B. 推崇权力制约平衡
C. 注重程序民主
D. 遵循天赋人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