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

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 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B. 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

C. 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

D. 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得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使风俗人心变化,民众体格、品格提高,故C项正确。A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排除。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查看答案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查看答案

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 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

B.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 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

D. 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

 

查看答案

费正清早期的著作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结果。此观点

A. 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的本质

B. 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义性

C. 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

D. 科学地指明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查看答案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 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 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D. 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