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2014年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11天,84场活动。

——《人民日报:习近平访欧架起中欧友谊之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外交建树。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1)方针: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影响: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迅速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保障国家利益);不利于与更多国家的正常交往(局限了打破封锁的战略战术)。 (2)原因:解决财政困难,解决国家周边的安全防务问题,与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理【解析】 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的转变。 (3)背景:改革开放的深化;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成就: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列举重大外交事件也可。) (4)建议: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两点即可 【解析】(1)本题的核心信息是, “ 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可以看出新中国在外交上,比较强调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结合新中国建立时的背景,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的状态;但是受到“冷战”的影响,新中国的这种外交方针,不利于与更多的国家交往。 (2)材料二的核心信息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的背景。“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这是中国财政改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如果不能尽快和周边的国家搞好关系,会给中国的国防安全带来很大的压力。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体现了从社会意识形态为主到维护国家利益要求的转变。 (3)”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材料三的中国国家外交受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关于“转型时期”的外交建树,结合教材知识——“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即可作答。 (4)从材料一的“一边倒”到材料二“和平共处五原则”的提出,可以看出外交转型更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利益,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担负起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从访问友好邻邦俄罗斯到欧洲四国的访问,从地区外交多边外交,都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体现了大国外交的战略思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日本学者加藤繁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江南地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的分离

D. 城市商业空间的拓展

 

查看答案

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A. 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C. 中国的棉纺织业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D. 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查看答案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查看答案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查看答案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描述道:“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旗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对材料中所说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描述准确的是

A.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B. 多极化趋势出现

C. 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D. 多极化格局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