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

材料四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

(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官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公开考试。 (2)问题:科举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 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三则史料,据材料一“汉武帝”“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察举制,据材料二中“曹魏黄初元年”“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九品中正制,据材料三中“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科举制,第二、三小问可以结合所学分析归纳,难度不大;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进口药材料中唐太宗所述,引文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而不注重品行(道德)是害已害民,说明了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应该加强官员品德重视。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所给史料分析归纳,首先需要结合前面三则史料,从用人制度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分析归纳,其次结合材料四可以从选官制度与人才的思想品德等关系方面分析归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 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查看答案

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 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 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 考规范愈加严格

D. 君主名号不再避讳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清朝设置的军机处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

A. 简:机构精简

B. 速:办事效率高

C. 开:决策的开放性强

D. 专:皇帝乾纲独断

 

查看答案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直接促成军机处成立的原因是

A. 筹划西北军务

B. 保持机密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加强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明初,中枢机构设置结束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此后,六部的运行方式是(    )

A. 直接对皇帝负责

B. 受命于殿阁大学士

C. 隶属于军机大臣

D. 六部长官拥有相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