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末翰林徐继儒《杨氏家谱·序》中说:“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

清末翰林徐继儒《杨氏家谱·序》中说:“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晋宋洎唐,沿魏久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其后此法又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终结

B. 科举制的发展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家族团结的需要

 

B 【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在西周末年遭到破坏,之后逐渐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沿魏久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其后此法又废”可见是科举制的发展在九品中正制之后,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与家谱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家谱由官修到私修,都体现家族团结,不是变化的原因,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西周靑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候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 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 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 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查看答案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这些体现了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查看答案

“宰”和“相”是封建贵族的家臣,到秦汉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再后来宰相失职,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执政官。这表明

A. 宰相制度起源于西周

B.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

C. 官僚政治不断发展

D. 权力中心由政府转向皇室

 

查看答案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明)于慎行《读史漫录》

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制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其运作程序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中朝、明代阁臣、清朝军机大臣,他们的职权有何差异?其职权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

材料四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

(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