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A. 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_
B. 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C. 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D. 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清朝史学家在评价某项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上述材料意在强调该项制度
A. 维护了社会公平
B. 促进了文化融合
C. 有利于专制统治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 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 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B. 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C. 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D. 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
A. 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
B. 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醇熟
C. 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D. 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