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时代的作品《诗经·商颂》,提到禹只有简单几句,没说禹还干...

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时代的作品《诗经·商颂》,提到禹只有简单几句,没说禹还干了其他什么事,治水的“水”仅指黄河。但是在战国成书的《尚书·禹贡》篇中,禹的贡献就大多了,不仅治水,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出现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 战国时期考古发掘的成果

B. 实现统一的政治需要

C. 民族文化认同得到了加强

D. 诸侯王问题得到解决

 

B 【解析】材料中说到,《尚书•禹贡》是战国时期的书,并没有涉及到是战国考古发掘的成果,排除A;依据题干中“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并结合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可知,关于禹历史功绩记载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故B正确;民族文化认同得到加强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C错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雄、战争频繁,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的影响    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查看答案

“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 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 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 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 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查看答案

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查看答案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查看答案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

B.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C.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

D.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