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文中“委员制”是...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文中“委员制”是指当时的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C 【解析】三公九卿制是在秦朝确立的,排除A项。郡县制为地方行政体制,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内阁制为明朝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三省六部制是唐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故C项正确。 点睛:“唐朝”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

A. 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B. 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C. 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D. 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查看答案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 皇位世袭

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

D. 家天下

 

查看答案

“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材料中所列举的“严密的组织”是指

A. 宗法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科举制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的乡村生活是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乡村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人口增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进步,过去被视为鄙野之地的郊野,逐渐繁荣起来,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荒野也陆续开垦,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拥有一定数量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隋唐时期,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材料二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春秋战国、隋唐时期乡村生活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缓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乐成《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

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

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

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新政”开始推行

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

 

 

(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