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C.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D.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A 【解析】观察表格可以看出平民、贫民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排除D项;但仍以官僚贵族子弟为主,说明B、C两项错误;汉代察举制,只是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世袭制,A项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A.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B. 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

C.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查看答案

唐高宗时,弘文馆直学士刘之、著作郎元万顷等翰林院待诏(官名),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预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

A.掌握中书省的最高职权

B.属于门下省的最高长官

C.成为尚书省的最高官员               

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查看答案

《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A. 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完善

B.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C. 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D. 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查看答案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文中“委员制”是指当时的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