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在《狮子吼》中说:“明末清初有一个大圣人,是孟子以后第一个人,他的学问、他的品行比卢梭还要高几倍,他著的书……虽不及《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文中“他著的书”是
A. 《明夷待访录》
B. 《焚书》
C. 《日知录》
D. 《船山全书》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D. 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C.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
A. 解决百姓生计
B. 树立独立人格
C. 净化个人心灵
D. 解释世界本源
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
A. 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
B. 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
C. 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
D. 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