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初中外历史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初中外历史部分重大事件简表。

时间

中国

亚洲

欧美

1945~1950年

n

抗战胜利,重庆谈判(1945年);内战全面爆发(194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0年)

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1945年);朝鲜正式分裂(1948年);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

《雅尔塔协定》签订;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出台,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年);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德国正式分裂,北约成立(1949年)

1951~1955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1951年);日内瓦会议,签订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1954年);亚非万降会议召开(1955年)

《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签订(1953年);苏、美、英、法四国与柏林外长会议(1954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华约”成立

(1955年)

1956~1960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56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苏联撤回全部援华专家(1960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1956〜1957);老挝抗美救国战争(1959年)

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1956年);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年);古巴革命胜利(1959年);《苏古联合公报》发表

1961~1964年

首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中苏论战(1962~1964年);抗美援越

中、苏、美、英等和平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召开,次年签订《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

民主德国修建“柏林墙”(1961年);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示例一: 论题:国际社会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阐述:二战结束后,因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美苏走向对抗,展开冷战和争霸。然而,两国间的矛盾并未因此得到解决,反而导致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爆发,世界动荡不安。历史证明,以合作的态度和和平的方式可以使众多国际问题得到解决,如中国以求同存异争取亚非会议与会国的理解,并一起推动了会议的咸功;而老挝和平问题通过世界大国和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也得到一定的解决。(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二: 论题: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影响中国外交。 阐述:二战结束后,东西方意识形态差异促成了两大阵营的冷战。在推翻美国支持的南京国民政府后,新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和威胁。因此,采取“一边倒”的政策与苏联结盟,支援朝鲜战争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三: 论题: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受国际环境变化影响。 阐述角度:可结合1956~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波兰事件、古巴革命胜利事件关系的角度来阐述。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主要涉及到外交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做题时主要以外交问题为突破口,做到中外关联,史论结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詹姆士二世在位期间,采用种种手段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和专制主义,导致信奉国教的托利党人同国王决裂。蛰伏了几年的辉格党人主动与宿敌托利党人接近。在当时情况下,代表旧贵族和新贵族利益的两党都不准备采取强硬措施迫使国王退位,而是等接高龄的詹姆士二世尽早去世,传位给信奉国教的长女玛丽。然而,就在此时,国王老年得子。两党都害怕因此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害怕归还在宗教改革时期获得的教会地产。于是,1688年6月30日,两党的六位领袖和一名主教联合向玛丽的丈夫威廉发出邀请信…………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才凑合在一起运筹谋划,发动了政变(光荣革命)。

——摘编自阎照祥《光荣革命中阶级妥协问题复议》

材料二

在调整国王和议会权力关系时,议会将《权利宣言》作为威廉和玛丽任国王的前提条件。它明确规定了人民和议会享有的各种不可剥夺的权利。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力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案》,对王权做出了许多新的限制,并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保证王位不会再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男系后代手上。这两个文件,威廉都予以签署。由此,国王的法律中止权、豁免权、随意任免法官的权力被取消,司法独立制度确立起来,军权被置于议会手中,独立于议会之外的财政来源被剥夺。

——摘编自程汉大《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博弈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光荣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变发动者接受君主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9年,法国政局发生变化,共和派的刚必达、茹费理内阁接连执政,鼓吹殖民扩张。法驻越海防领事公开叫嚣:“法国必须占领东京(越南北部地区)……一旦欧洲各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申报》似乎感知到这一脉动,相继抛出四篇评论,指出了安南(越南)局势的危险:“今安南之于法人……设有不和,西南境上若广西、若云南,逦迤三四千里,骤议防堵有此大力量乎?”……1882年,李维业率(法)军攻占河内。

——摘编自彭利芝《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

材料二

1883年至1885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使清政府内部出现两种不同观点,一派主张同法国作战,认为国家通过洋务运动,自身经济、军事实力都比鸦片战争时期有所提高,不应再屈辱求和;另一派主张同法国讲和,认为同资本主义列强相比,还十分落后,同法国作战不可能取胜,不可力战。鉴于上述两种观点,清政府左右不定,难于决策,于是决定进行两方面准备,一面派兵防御,一面寻求机会求和。

——摘编自兰森《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发动侵略“安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对中法战争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从影响战争胜负的角度,说明中法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末期以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不公之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在子产公布法律23年后,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祷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因此,遭致叔向、孔子等人的抨击。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司所垄断。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加上当时高利贷盛行,利率毫无限制,债务奴隶制使平民处于难以生存的境地。贵族的专橫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八年的激烈斗争,到公元前454年,贵族和平民互相让步,立法委员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公布于罗马广场,此即《十二铜表法》。

——摘编自周枏《罗马法原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国“铸刑书”的时代背景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贵族和平民通过《十二铜表法》各自获取的利益,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国“铸刑书”与《十二铜表法》所反映的政治斗争差异。

 

查看答案

1993年,美俄在《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中规定:双方部署的核弹头数量减少约1/3,运载工具可减少近一半,削减目标须在生效后7年内完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世界多极格局正在形成

B. 国家间对抗逐渐弱化

C. 世界霸权的争夺日益激烈

D. 国际局势出现缓和趋势

 

查看答案

有人指出,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多点开花、群芳争艳。从崛起进程和发展潜力来看,分成3个梯队。这说明发展中国家

A. 可以为多极化提供持续推动力

B. 将决定世界政治格局

C. 因发展不平衡而使世界动荡不安

D. 将垄断世界市场贸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