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据此推断,该制度 A. 彻底打破了特权垄断 B...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据此推断,该制度

A. 彻底打破了特权垄断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是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

D. 最早出现在唐代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考考考,皇帝的法宝”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是科举制。A项中的“彻底”不准确;科举制只是促进了唐诗繁荣,最早出现于隋朝,排除CD两项。科举制由中央组织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联中的指的是

A. 林则徐

B. 左宗棠

C. 邓世昌

D. 徐骧

 

查看答案

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 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初中外历史部分重大事件简表。

时间

中国

亚洲

欧美

1945~1950年

n

抗战胜利,重庆谈判(1945年);内战全面爆发(194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0年)

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1945年);朝鲜正式分裂(1948年);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

《雅尔塔协定》签订;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出台,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年);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德国正式分裂,北约成立(1949年)

1951~1955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1951年);日内瓦会议,签订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1954年);亚非万降会议召开(1955年)

《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签订(1953年);苏、美、英、法四国与柏林外长会议(1954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华约”成立

(1955年)

1956~1960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56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苏联撤回全部援华专家(1960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1956〜1957);老挝抗美救国战争(1959年)

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1956年);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年);古巴革命胜利(1959年);《苏古联合公报》发表

1961~1964年

首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中苏论战(1962~1964年);抗美援越

中、苏、美、英等和平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召开,次年签订《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

民主德国修建“柏林墙”(1961年);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詹姆士二世在位期间,采用种种手段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和专制主义,导致信奉国教的托利党人同国王决裂。蛰伏了几年的辉格党人主动与宿敌托利党人接近。在当时情况下,代表旧贵族和新贵族利益的两党都不准备采取强硬措施迫使国王退位,而是等接高龄的詹姆士二世尽早去世,传位给信奉国教的长女玛丽。然而,就在此时,国王老年得子。两党都害怕因此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害怕归还在宗教改革时期获得的教会地产。于是,1688年6月30日,两党的六位领袖和一名主教联合向玛丽的丈夫威廉发出邀请信…………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才凑合在一起运筹谋划,发动了政变(光荣革命)。

——摘编自阎照祥《光荣革命中阶级妥协问题复议》

材料二

在调整国王和议会权力关系时,议会将《权利宣言》作为威廉和玛丽任国王的前提条件。它明确规定了人民和议会享有的各种不可剥夺的权利。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力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案》,对王权做出了许多新的限制,并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保证王位不会再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男系后代手上。这两个文件,威廉都予以签署。由此,国王的法律中止权、豁免权、随意任免法官的权力被取消,司法独立制度确立起来,军权被置于议会手中,独立于议会之外的财政来源被剥夺。

——摘编自程汉大《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博弈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光荣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变发动者接受君主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9年,法国政局发生变化,共和派的刚必达、茹费理内阁接连执政,鼓吹殖民扩张。法驻越海防领事公开叫嚣:“法国必须占领东京(越南北部地区)……一旦欧洲各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申报》似乎感知到这一脉动,相继抛出四篇评论,指出了安南(越南)局势的危险:“今安南之于法人……设有不和,西南境上若广西、若云南,逦迤三四千里,骤议防堵有此大力量乎?”……1882年,李维业率(法)军攻占河内。

——摘编自彭利芝《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

材料二

1883年至1885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使清政府内部出现两种不同观点,一派主张同法国作战,认为国家通过洋务运动,自身经济、军事实力都比鸦片战争时期有所提高,不应再屈辱求和;另一派主张同法国讲和,认为同资本主义列强相比,还十分落后,同法国作战不可能取胜,不可力战。鉴于上述两种观点,清政府左右不定,难于决策,于是决定进行两方面准备,一面派兵防御,一面寻求机会求和。

——摘编自兰森《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发动侵略“安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对中法战争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从影响战争胜负的角度,说明中法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