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指出,罗马对所有被征服国家的占领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和‘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其办法之一是“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这表明
A. 罗马帝国的对外征服活动极其野蛮
B. 罗马法曾是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
C.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
D. 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评论雅典政治时指出:“我们习惯于指责雅典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因为每位公民对一个问题都能够解决。”材料意在说明
A. 雅典政府危害公民的民主权利
B. 雅典的直接民主有其合理性
C. 雅典的直接民主有明显的局限
D. 直接民主制度具有示范性
“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到了明朝中晚期,大小官员欺压百姓,百姓视官为匪,于是衣冠禽兽一词有了贬义。该词含义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
A. 明朝封建制度衰落
B. 明朝中晚期出现了腐败现象
C. 明朝服饰文化发生变化
D. 国家加强对官员腐败的控制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
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这表明
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D. “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 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 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曾对自己身后国家政治制度提前作出安排“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这一安排
A. 形成了君主与大臣相互制约的局面
B. 奠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
C. 顺应了民主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
D. 遵从了“禅让制”的古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