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就中国近况谈道:“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
A. 希望推翻清政府,建立太平盛世
B. 带有盲目的排外倾向
C. 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D. 基本上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 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 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 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 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下图是近代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去北京》的漫画。此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A. 是清政府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B. 致使中国更多的领土主权丧失
C. 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D. 是清政府对外束手待毙的结果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
A. 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B. 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C. 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D. 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1901年2月,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还声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这体现出清政府
A. 以主权换治权
B. 主动赔款割地
C. 甘心做傀儡
D. 失去民心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