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有研究者通过对英文文献的解读剖析,计算了中国华娄地区(大体相当于今上海市松江区) 和荷兰在 1823—1829 年间劳动生产率(见下图,注:GNP 为国民生产总值)。对此解读正确 的是( )
行业 | 相对劳动生产率 |
种植业 | 117 |
渔业 | 118 |
第一产业 | 117 |
纺织和服装加工 | 647 |
其他工业 | 122 |
第二产业 | 361 |
商业和银行 | 351 |
水运 | 663 |
教育 | 137 |
政府 | 86 |
其他服务业 | 197 |
第三产业 | 214 |
整体经济 | 217 |
人均 GDP | 186 |
行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比较,1823—1829(华娄=100)
A. 拥有海外殖民地和投资收入的荷兰,人均 GNP 会更高于税负沉重的长三角地区
B. 当时荷兰是“海上马车夫”,水运生产率远高于受到闭关制约的长三角地区
C. 荷兰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率远远高于长三角地区
D. 长三角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与荷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基本相当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驌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驌承认错误。”该谈话( )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1939年11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将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休的中央直系军的执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冈材宁次意在强调( )
A.日军始终把国民觉视为抗战的主要力量
B.此时田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
C.中共军队在抗战初期尚未进行积极抵抗
D.中国并没有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来进行的
C.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咸丰五年(1855年)胡林翼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他认为:民乱必由官贪,民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民,而是官的贪污腐败。他来湖北后,首先从整整顿吏治开始,对那些庸官、劣官,或治罪、或撤换。人称赞道:“由于林翼之忠诚,储才之远识,果然使湖北耳目一新,人才之盛冠全国,一时为各方瞩目。”与此同时,胡林翼通过改漕章、通蜀盐、整榷务等手段岁入四百多万两银子,这些钱主要用作湘军军饷。他对绿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去弱留强,经裁撤后的绿营只剩下4000多人,与此同时,胡林翼严整军纪,严惩官兵私逃和奸淫掳掠,并以山乡农民、猎户为勇,大力扩编湘军,同时建成了自己的嫡系部队——楚军。经过胡林翼改革,把湖北“天下第一破烂鄂”变成了吏治最清明,风气最正的“天下第一富强省”,史称“湖北新政”。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胡林翼“湖北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胡林翼“湖北新政”进行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