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不同”。这一主张
A. 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
B. 反对“天理”是世界本原思想主张
C. 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D.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 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 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C. 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D. 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解释的是
A.孟子的仁政思想
B.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C.“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20世纪初,煤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1928年,据统计,它仍占世界能源生产的75%,而石油占17%,水力大约占8%。1950年左右,煤炭大约占总能源的一半,同时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提升至30%。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已经颠倒过来。”造成石油和煤炭比例发生颠倒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大战对能源的需求
B.煤炭的使用率降低
C.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D.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要是因为它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华日报》以苏联为宣传重点,《中央日报》以美国为宣传重点,而《大公报》则广撒宣传网,侧重英美。三份报刊对外舆论宣传各有侧重,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A. 加剧了抗战期间意识形态的斗争
B. 有利于中国争取国际舆论和援助
C. 导致了抗战结束后国共双方的对立
D. 便于美国和苏联干涉中国的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