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他人。“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以道德礼乐教化还不改正就进行惩罚,故答案为C项。材料所述为一个教化、接受的过程,并非只是“精神文明成果”和“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排除A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C.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查看答案

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 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 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 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查看答案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D.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查看答案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被逐渐削弱

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