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1: 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示例2: 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3: 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任选一角度作答,最好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中选择一个入手,论述时应充分运用材料所给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做到史料充分,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评分要求:论题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评分细则:论题4分,阐述8分(史论结合6分,逻辑2分),总分12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

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

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

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内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

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这样,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仅是冷战格局中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成为保证改革开放路线的关键因素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和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影响中国改善与美国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变化中有利于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变动。

(3)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外交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查看答案

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A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B.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C.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D.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驰

D. 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查看答案

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L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